缅甸漫行图记(一)
2019.2.3~8
缅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旧称洪沙瓦底。曾经历蒲甘、勃固、东吁和贡榜四个封建王朝,后为英国殖民。
二战时期,中国国际交通线遭日军切断,缅甸成为中国抗战物资最重要的转运地,由驼峰航线和滇缅公路艰难运送至抗战前线。
2019年春节前夕,冲破四川盆地的冬日阴霾,经昆明转飞,我们踏上了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
:::: 曼德勒 Mandalay ::::
曼德勒是蒲甘、阿瓦等王朝的故都,也是缅甸第二大城市。我们的酒店距离皇宫不远,是一家城中村般的独栋小楼。
跟柬埔寨一样,餐厅也在顶楼;楼顶方寸之地经营成一个花园,洋鬼子们在太阳伞下闲坐休憩;
有一方简易泳池,湛蓝的池水跟不远处拥挤的城区可谓对比鲜明。
旅馆楼下就是喧闹的街市,有着热带市井特有的杂乱与喧嚣。是的,我就是喜欢这股热闹劲儿。
虽然是东南亚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不过在当今年代,贫穷似乎也无关乎温饱吧。看看街头市场,仍是琳琅而丰盛。
路边卖鱼的阿姨,技艺奇异的把鱼肉从鱼皮上刮剥下来,分别出售。
她脸颊上涂抹的是“特纳卡”,从黄香楝树皮上研磨下来的粉末,用于防晒和美容,男女皆宜。薇薇蹲在这里看了好久。
大街背后的村落巷陌,是曼德勒城市生活更加真实的一面。
走在这些阳光灿烂、绿树浓荫的平房前,心中涌起一丝奇妙的感觉,恍惚回到了遥远的童年。
街头即见。
粉红色袈裟袭地的尼姑,是缅甸街头的独特一景。
据说尼姑地位低下,仅高于人妖,且一旦出家为尼不可还俗;但对于穷苦人家,这也是接受教育的难得机会。
缅甸和尚可以每天上午乞食化缘,尼姑却每周只有两天的机会。仔细来看,就连她们的托钵也不是高级的漆器。
搭乘突突车TAXI前往城南乌本桥,郊外绿树成荫,夕阳摇曳。
街头即景随拍,这种小货车就是曼德勒的市内公交。
不仅车后厢外有站立的外挂,顶棚上都坐满了人。
摩托车仍是人们最便利的交通工具。斜阳为骑手们镀上了金边,勾勒出灿烂的光影。
:::: 乌本桥 U Bein Bridge ::::
乌本桥位于东塔曼Taungthaman湖上,斜阳西下,水波不兴,湖上已经聚满了等待观赏日落的小船。
乌本桥建于贡榜王朝1851年,已在风雨中矗立了一百多年,因为它全部使用实心柚木斗榫合缝建造,木材全部来自拆迁的阿瓦王宫。
乌本桥头、桥中和桥尾共建有6座亭子,供路人避雨歇息,也这体现了佛教的“六和精神”。
这座世界最长的柚木桥共计1.2公里,被缅甸人称为爱情桥,只要永葆这6种和睦互敬的精神,爱情的长度是无限的。
观罢落日,行至木桥另一侧,水面上无数鸟雀刺啦乱飞,蔚为奇观。
随着一辆辆旅行团大巴陆续离场,游人簇拥的木桥也恢复了原有的平静;只剩下晚霞燃烧的灰烬慢慢熄灭。
桥面行人剪影,历历在目,演尽百态人生。
即便现今,乌本桥仍是本地人重要的交通要道。在日益涌动的游人浪潮中,乌本桥仍保持着本色,连桥面的护栏也未曾改建。
在我看来,这也是缅甸旅行的魅力和可贵之处吧。
薇薇并没有上桥,她更专注于桥头小店中的椰子,也早已跟当地小姐姐打成一片了。
曼德勒街头大排档,不知道有没有旅游者敢于一试?外表狼藉,乌烟瘴气,就像成都小巷中那些苍蝇馆子……
但缅甸味鸡汤却是出奇的酸辣香鲜,只是陪伴我的母女俩忍不住大快朵颐,从不粘辣的薇薇也破例摆开了一口鸡肉一口凉白开猛灌的架势。
:::: 马哈伽纳扬僧院 Maha Ganayon Kyaung ::::
乌本桥头的马哈伽纳扬僧院号称缅甸最大,从小沙弥到大主持,僧人数千。
缅甸信奉小乘佛教,僧侣严格遵守“过午不食”和“托钵乞食”,每天只吃两顿:清晨4点钟和上午10点,午后到午夜不再吃任何东西。
上午10:15,僧院准时敲钟,上千僧侣从四面八方陆续走到餐厅外的小路上,汇成壮观的洪流。
在慕名而来的各国游客的夹道注视下,这些僧侣们的日常生活成了一个著名景点,也许多少平添了些许表演成分。
但是缅甸也是开放的,他并没有将游客们拒之门外,也没像华夏寺院,堂而皇之的售票牟利,一切只是照旧继续……
僧侣开始用餐后,施主、义工会进入食堂绕着餐厅走一圈,双手合拢以表虔诚。
缅甸男子一生中必须出家一次,时间长短不限,也许,图中的女子正是哪个沙弥的母亲呢。
僧院门口,有当地人捕捉鸟雀售卖给游客放生。这也是一种讽刺吧。
:::: 实皆 Sagaing ::::
实皆实为无心之游,在马哈伽纳扬看过千人僧饭,突突车司机把我们连哄带骗的拉了过去(一方面也是攻略不足,英语沟通不畅)
不过,正午中坐着突突车兜风,还算挺惬意。
实皆古城位于曼德勒西南,隔伊洛瓦底江相望。这是实皆山顶佛塔前卖花的少女。
在缅甸,走进佛塔佛寺必须赤足。
清早石板地凉如踏冰,正午炽热滚烫如烧烤,赤足行走不啻为一种修行历练。
缅甸寺庙悬挂的钟鼓可由信众自行敲击,不像国内寺院那么慎微而又拜金。
返程中,路过实皆山下的尼姑僧院,这些粉红色的长衫无法不吸引我们的目光。
短短两日,浮光掠影,别了,曼德勒。
:::: 蒲甘 Bagan ::::
春节出行,全然没有过年的时间概念。大年三十傍晚,我们正在曼德勒前往蒲甘的OK bus上。
灿烂的阳光斜射进车窗,松开薇薇头上盘着的小辫子,成了漂亮的自然卷。
抵达蒲甘天色已晚,临时决定增加一个行程:茵莱湖;然后去吃年夜饭,是沙土路边小店的几块炸鸡外加Myanma Beer。
在曼德勒购买的几套裙装,从蒲甘开始大大方方的穿了出来。
缅甸气候炎热,男女都穿筒裙,分别称为隆基和特敏。
马路边大门前,长途巴士休息站,时常可见男子旁若无人的解开裙子,前后左右抖动几次,再整理系好。初见颇为笑谈。
可后来我也学会了这招,不过还不太熟练,结节也远不如他们的漂亮。
不同于汉传佛教的藏经塔和舍利塔,缅甸的大型佛塔实为佛寺。
巨大的洞穴式佛塔,在烈日炎炎的地带,可为信徒提供一个清凉的跪拜供奉场所。
鲜花也是缅甸人民的所爱,但似乎不像泰国所见那么繁多。
太干旱了!水是稀缺资源。在个别外国援建的佛塔前,水源充足,鲜花怒放成海。
蜥蜴也许无法分辨尘土还是佛头。松鼠在林间也是随处可见。
除了连接良乌和新老蒲甘的干道是正规柏油路;其他支路,连同城镇,满是沙土;汽车一过,尘飞土扬。
老蒲甘街区一瞥
冬季的缅甸温差颇大,清晨衣着长衫还冷得打颤,骄阳肆虐的午后,却只能呆在微风习习的伊洛瓦底江边纳凉休憩了。
缅甸六天,浸透在这灿烂炽烈的阳光中。作为一个终日沉溺在四川冬季阴霾中的人,无法不喜欢!
一家法国女人和缅甸男人开办的网红饭店,万种风情隐藏在竹篱之后,从街边完全看不出来!
同桌的北京夫妇,与我们在曼德勒机场合拼一辆巴士,同住一家酒店,又在此处偶遇,也是一种机缘!
用罢晚餐,慢慢走回宾馆,薇薇早口渴了,终在暗夜路边寻得小店买水,店主却说是present,不收钱。
这不是薇薇第一次遇到,我也开始熟悉这个词了,后面还碰到了很多次……
(微信中因网页重排导致图片或链接异常,请长按二维码并选择识别)
![本网页URL地址](/qr.php?size=150&text=http://bykeer.com/photo/content.php?no=203&mobile)
Related Photograph & Travel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