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大渡河畔小相岭
2017.4.2~4
大小相岭以大渡河为界,都是彝藏聚居的莽莽山地。
今年清明,沿着去年大相岭佛静山的旅迹,我们继续深入小相岭西侧的大山缝隙,一窥彝藏村落的朴实和神秘
:::: 云端的堡子 ::::
和以往的每次一样,穿出泥巴山隧道总有着伟大的象征意义。
九襄后面就是石棉,周围山里的堡子有好几个。是去已经开发的蟹螺堡子,还是那些尚未开发出来的呢?
略经犹豫,还是选择了更未知更神秘的。
除了山脚几处塌方路段,上山的路都还好。
一路无车,也不见人,穿出山脚茂盛如春花般的新绿,山路曲折攀升,向着荒渺神秘的山巅村落进发。
堡子就是山寨,当地发音是“埠子”。寨中全是石头垒成的屋舍,连瓦也是层叠石片。
黄昏时分,细雨霏霏,村中少见有人,只有一群群归巢的牛羊不时在村中走过。
村落中的木雅藏族,是藏族中人数很少的一个支系。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历史,已遥远得难以追溯。
每栋民居都是一座小小的碉楼,分为上下两层,下面是饲养牲畜的栏圈,上面则是堂屋、卧室和厨房。
村落最高处的山岗,正对着我们驱车进山的峡谷,一株梨花在峡口孤独的开放。
这里堆放着的厚厚蕨草,倒是第一次所见,据说是用来沤肥的;如此松软堪比沙发的厚垫,如不是下着小雨,真是露营的好地方。
三三两两的村民在这儿放羊,他们的羊群却游荡在对面的山腰,据说天晚了会自己顺着山路走回来。
见我们在打听食宿,村民们说,你们去哪一家都可以吃饭,可以住宿。
从高岗上迂回向下,石巷深深外的村头,盛放着小片的明亮的菜花。
牛羊骡马,是这里家家户户都拥有的财产。
一个小姐姐看见薇薇在石院中溜达,跑回去拿出几个核桃塞给她。我们也去她家里坐了坐。
一顿简单的晚餐,火盆面条。小姐姐非常喜欢薇薇,一直带着她玩。
大姐姐见薇薇裤子老往下滑,默默的递上来一根裤带,后来我们才知道是她从自己衣服上剪了一条布索。
阿姨说这里每天都有游人,但我们感觉似乎并不热闹,即便清明小长假,这天也只有我们孤零零的三人。
我们的帐篷,则搭在村口另一家的檐棚下。
山中的第一天深夜,云雾深锁,细雨滴答,大家睡得非常香甜。
第二天早上,在村中溜达拍照时,一位路遇的老人又热情的邀请我们去他女儿家吃早饭。
清明时分,梨花已经快谢了。
雨雾蒙蒙,这些依山而建姿态各异的“跃层”小楼错落有致,漂亮极了。
藏族人家的早餐,有玉米米饭,酸菜,辣椒,和一小碗香喷喷的炒猪肉。
老人又请我们去了他自己的房间。
17岁时,他去河北秦皇岛当了4年兵;家里另一角还挂着一张民歌三等奖的奖状呢。
村落一隅。这付婴儿背架,估计薇薇坐不了多久啦!
老人的女儿与女婿。与内地年轻人外出打工相反,爷爷奶奶在石棉县城里带着三个小孩读书,他们却留守在山上放羊种树。
村口是村民们聚会玩耍的地方,也是村民与外界交往的主要窗口,木材核桃牛羊收购都在这里进行。
有人正在剪发,留下有趣的一幕。
薇薇手里的牛奶是藏家人执意给的,一共拿出来三盒,在反复推脱和坚持下,最终拿了一盒。
:::: 蟹螺堡子 ::::
返程中顺路去看了蟹螺堡子,一处已经开发三年的民俗旅游地。
这个尔苏藏族集聚地虽然并未收费,但旅游开发,让人咋说呢,那些式样格局类同汉族的民舍,
只是取巧的在外墙上贴着石片,没有民族本真的构架和生活的烟熏火燎,怎么看都觉得轻浮与做作。
这张照片就是个鲜明的对照,墙和瓦,粗看大同,细看迥异。
:::: 安顺场・石棉 ::::
大渡河边的安顺场,有一副霸气十足的对联: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
短短的72年之间,这里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出名的两场战役,历史在这里拐了个弯。
1853年5月,石达开率领的3万太平军无法渡过湍急的大渡河,被清廷骗降屠杀;
72年后的5月,3万红军在此,却在汛期打通了渡河通道,摆脱了国军的围剿。
进山前一天,我们在河边石滩上溜达,看见当地人在烧烤土豆、腌鸡,煮野菜汤,又被热情的招呼了一小顿:)
河边的香橙果园给snow留下了深刻印象,出山后特地再次拜访!
整片河滩上,遍放着繁茂如雪的柑橘花,奇异浓郁的橘香起伏如海,让人迷醉!
石棉县城,大渡河水澄清潜流。
我们当时并不知道,这座古朴的悬索铁桥建造于抗战初期,连接着乐西公路和滇缅公路的战略要道。
:::: 冶勒秘境 ::::
前往大山深处的冶勒湖的分路,就在共和国天路――雅西高速双螺旋前方不远处。
山势攀升,路边萧条,枯黄的草地,寂静的山林,天空阴沉,毫无生气。疑惑是否来错了时候。
而公路最终扎进云层之中,四周浓雾弥漫,车辆鲜见,而沿途路边全是散落的碎石,寒光凛凛,那是滑坡和飞石的遗迹,不由愈发惴惴。
待终于攀上山口,赫然出现水库大坝。明知湖水就在路边坡崖之下,却完全不得见。车外唯有寒风呼啸,水雾横飞。
迟疑着继续前行,追随着偶见的天光,终于看见了绽露出白云阳光的天空!
而云雾始终在山崖河谷中翻滚,公路成了飘忽游移而不逾矩的阴阳界限,蔚为奇观!
只有在更高处,迷雾之外,回首皆成风景!
地图上那么狭长的一道湖,完全被云雾笼罩,直到尾端才得以窥其娇颜
而云雾紧贴着湖面飞驰,从山涧峡谷中源源不断的涌来,漂移,消散,与蓝天霞光相捭阖纠缠,令人叹为观止!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随手一拍,皆成大片!
---------------------------夜色分割线---------------------------
一夜无雨。帐篷外,晨光中的冶勒湖另是一番妩媚
高山上的湖水,地球表面上的一颗眼泪,终于显现出她的真貌
在晨光中煮杯咖啡的感觉如何?
传闻此地已在开发旅游区,但目前还只有稀稀落落的自驾游客。
湖边堆填的大片石砺,竟并未察觉出太多突兀和不和谐。
荒凉才是这里的本色。
一起飞!
:::: 彝村初识 ::::
因为小时候的道听途说,对彝民始终有所畏惧和防备;也许,这只是场误会?
在公路边问彝人借水时,问我们有没吃过早饭?问价格,又说,她们不收钱。
新鲜的土豆汤,味道挺好。彝人还是那么穷,家徒四壁,房间中只有一张饭桌,一个火坑。
屋顶挂着好多熏黑的腊肉,她们说,每天都吃,吃伤了。
我们还没吃完,女主人说有点事情先走了,把我们独自落在这里……
彝族阿妈。她的围巾,还有一支滋润嘴唇的鲜红色唇膏,都是游人给的(如果没有意会错的话)
说的话基本听不懂,但偶尔又能听出来半句或几个字的四川话来。
雪山和层云,是这座孤独村庄的壮阔背景。
两层的民居都是木板拼成,或是石块搭成的底层基座,比藏族的碉楼简陋了好多。
薇薇兴致高涨,咿咿呀呀的唱起歌来。唱的什么啊?小山歌。还让我们点唱,那就唱首小猪歌吧!溪水歌!石头歌!
足足抒情了二十多分钟,最后问她唱的什么话呀?中国话。
彝族老人和小孩的合影
和内地的所有村庄一样,这里同样也很少见到年轻人,也许都进城了吧?
和内地不同的是,也许他们没赚到什么钱,没有回乡修起一栋栋洋气十足的小楼,
因此还保存着原始淳朴的风貌,只剩下不多的村民,遗弃在安详宁静的生活中。
忍不住再次感叹一下,这样沉重、粗砾,浸透了生活阳光的石墙,那些民俗景点根本修不出来!
告别的时刻,难舍的阳光!
这就是昨天浓云翻滚、雨雾漫卷的河谷,相比现在的风和日丽,究竟哪方风情更令人着迷呢?
也许只能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姘桑
(微信中因网页重排导致图片或链接异常,请长按二维码并选择识别)

Related Photograph & Travel Notes
 | | 木梨硔
[2015.9.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