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click me
  大名*
关于*
angle在2007-2-3 2:08:20写道:
把你的地址加到我的链接里了。很欣赏。 意境在心中呀。
bykeer回复:
:) 转贴一篇才看到的开平游记。意境不在文字长短,在思维深度,呵呵 细节塑家园(胡蓉) 很久很久以前,乘车路经粤西一带,忽然,沿河一长排的西洋风格的建筑突入眼帘,把我击中……这个场景困惑我很久,终于,谜底在刚刚过去的黄金周里得到了解答。 这次出游专程去漫游开平的碉楼。开平的碉楼是当地侨民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和实际需要的建筑探索,源自明朝后期,鼎盛于二十世纪初叶。先去的自力村,外观颇像碉堡的民宅在葱郁的田野傲岸不拘地耸立,但那高楼之上,却一扫谨小慎微之态,罗马宫殿式的拱券一扫中式建筑内部空间的阴森。当地一座铭石楼里,几乎完整保留着居家状态:枝形铸铁煤油吊灯,五彩玻璃隔断屏风,西式的美人卧榻,中式的雕花大床,甚至几双黯淡了、踏实了的绣花鞋也依然落寞规整地摆放在床前,等着玉人晨起临窗梳妆…… 后来,又辗转找到了被蕉林稻田掩映的加拿大村,那里的建筑西洋得更纯粹,门厅的圆柱上,檐角的勾连处,都装饰着卷叶形的石雕花纹,精致地毫不厌烦。一座带有门廊的建筑前栽着两棵高挑的椰子树,也不知有多长年头了,竟然高过了三层楼的建筑,树冠就像狂欢节上巴西女郎的羽毛头饰一样摇曳生姿,楼顶上刻着的还是颇有中国意境的名字:如春。 忽然想到那幅迷惑已久的画面,和一位留守加拿大村的关姓老人谈起,他哈哈一笑,告诉我那正是离此处不远的赤坎古镇的欧陆风情街。 开平的碉楼,动摇了我对建筑美学的浅见。建筑,应是与一地的风土人情相匹配,而这些照搬西式风格的房子,经历了岁月风雨之后,也成为了经典。它们兴建之初,或许也曾招人诟病?缔造者们才不想那么多呢,也从未指望有一天会为人们趋之若鹜,他们所想是盖一座家园荫庇子孙,所以如此尽心尽力。老房子的动人之处,正是它们的细节;而细节之所以动人,最终是因为赋予细节的人的倾情。 张爱玲在《更衣记》里这样评价民国时期那些充满了繁复细节的时尚:“这里聚集了无数小小的有趣之点,这样不停地另生枝节,放恣,不讲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 沉迷于细节,总比无所作为要更对得起自己吧。 张爱玲概括时装的历史:“一言以蔽之,就是这些点缀品的逐渐减去。”建筑不也是这样吗?在这种“逐渐减去”的过程中,简约成为横扫一切的时尚,我们对于家园的热爱和留恋也日渐稀薄,从此,我们发愁的是搬家的烦恼,我们关心的是房子有没有升值。
悄悄话       
X
++ 直接点解选择头像 ++


平凡

野蛮

愤怒

朴实

公子

英俊

海龟

率性

潇洒

沮丧

头大

羞涩

喜欢

善良

顽皮

娴静

匿名

乖乖

平凡

眨眼

小胖

朴实

低调

朴素

天真

蛊惑

海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