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开平发现之旅
2007.1.13~14



侨乡开平发现之旅(1): 瑞石楼。高九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不仅高度开平第一,外观也精美绝伦。<br>该楼首层至五层楼体各层的线脚、柱饰、窗裙、窗楣和窗花造型和构图各不相同。<br>五层顶部的仿罗马拱券和四角别致的托柱,有别于其他碉楼中常见的卷草托脚。<br>六层有爱奥尼克风格的列柱与拱券组成的柱廊。<br>七层平台四角建有穹窿顶的角亭,南北两面可见到巴洛克风格的山花图案。<br>八层平台有一座西式的塔亭。九层小凉亭的穹窿顶,罗马风格浓重。<br>顶部的三层亭阁凸现西方建筑风格,以四周用承重墙接托的罗马穹窿顶和以支柱支承的拜占廷穹窿顶造型最为显著。
瑞石楼。高九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不仅高度开平第一,外观也精美绝伦。
该楼首层至五层楼体各层的线脚、柱饰、窗裙、窗楣和窗花造型和构图各不相同。
五层顶部的仿罗马拱券和四角别致的托柱,有别于其他碉楼中常见的卷草托脚。
六层有爱奥尼克风格的列柱与拱券组成的柱廊。
七层平台四角建有穹窿顶的角亭,南北两面可见到巴洛克风格的山花图案。
八层平台有一座西式的塔亭。九层小凉亭的穹窿顶,罗马风格浓重。
顶部的三层亭阁凸现西方建筑风格,以四周用承重墙接托的罗马穹窿顶和以支柱支承的拜占廷穹窿顶造型最为显著。

侨乡开平发现之旅(2): 方氏灯楼位于塘口镇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钢筋混凝土结构。下三层为值班人员食宿之处,第四层为挑台敞廊,<br>第五层为西洋式穹窿顶的亭阁,楼内配备值班预警的西方早期发电机、探照灯、枪械等,是典型的更楼。<br>方氏灯楼历史上为古宅乡的方氏民众防备北面马冈一带的土匪袭击起到了积极的预警防卫作用。
方氏灯楼位于塘口镇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钢筋混凝土结构。下三层为值班人员食宿之处,第四层为挑台敞廊,
第五层为西洋式穹窿顶的亭阁,楼内配备值班预警的西方早期发电机、探照灯、枪械等,是典型的更楼。
方氏灯楼历史上为古宅乡的方氏民众防备北面马冈一带的土匪袭击起到了积极的预警防卫作用。

侨乡开平发现之旅(3-1): ← 马降龙村落前往塘口镇路边,盛开的紫荆花和无名碉楼。<br>→ 加拿大村的四豪楼,楼顶四周是带着枪眼的燕子窝。<br>唯一留守加拿大村的老伯带领我们登楼参观,整天陪伴老伯的只有三四条小狗。侨乡开平发现之旅(3-2): ← 马降龙村落前往塘口镇路边,盛开的紫荆花和无名碉楼。<br>→ 加拿大村的四豪楼,楼顶四周是带着枪眼的燕子窝。<br>唯一留守加拿大村的老伯带领我们登楼参观,整天陪伴老伯的只有三四条小狗。
← 马降龙村落前往塘口镇路边,盛开的紫荆花和无名碉楼。
→ 加拿大村的四豪楼,楼顶四周是带着枪眼的燕子窝。
唯一留守加拿大村的老伯带领我们登楼参观,整天陪伴老伯的只有三四条小狗。

侨乡开平发现之旅(4): 蚬岗。在开平的村镇经常可见年长的大榕树,供村民在树下遮阳消闲用。<br>村里的青壮年都去了城里打工,只余下老人小孩在碉楼榕树下过着恬静的生活
蚬岗。在开平的村镇经常可见年长的大榕树,供村民在树下遮阳消闲用。
村里的青壮年都去了城里打工,只余下老人小孩在碉楼榕树下过着恬静的生活

侨乡开平发现之旅(5): 赤坎古镇。沿河两岸是古老衰败的西洋建筑
赤坎古镇。沿河两岸是古老衰败的西洋建筑

侨乡开平发现之旅(6-1): ← 赤坎古镇<br>→ 立园附近古老静寂的村落中,只有孩子在一遍遍不厌其烦的奔跑嬉戏侨乡开平发现之旅(6-2): ← 赤坎古镇<br>→ 立园附近古老静寂的村落中,只有孩子在一遍遍不厌其烦的奔跑嬉戏
← 赤坎古镇
→ 立园附近古老静寂的村落中,只有孩子在一遍遍不厌其烦的奔跑嬉戏

侨乡开平发现之旅(7-1): 窗侨乡开平发现之旅(7-2): 窗


侨乡开平发现之旅(8-1): ← 回眸一笑<br>→ 悠然侨乡开平发现之旅(8-2): ← 回眸一笑<br>→ 悠然
← 回眸一笑
→ 悠然

侨乡开平发现之旅(9): 牧鹅的少女
牧鹅的少女

侨乡开平发现之旅(10): 蚬冈镇南兴村斜楼是开平的比萨斜塔,以每年两公分的速度向东南倾斜,但百年来始终是斜而不倒,令人称奇
蚬冈镇南兴村斜楼是开平的比萨斜塔,以每年两公分的速度向东南倾斜,但百年来始终是斜而不倒,令人称奇

侨乡开平发现之旅(11): 雁平楼位于百合镇齐塘村委会河带村,是当地最高的建筑,号称与天际飞雁齐平,故名。<br>雁平楼造型与开平其他碉楼迥异,落日余晖下别有一番味道<br><br><br><br><br><hr>
雁平楼位于百合镇齐塘村委会河带村,是当地最高的建筑,号称与天际飞雁齐平,故名。
雁平楼造型与开平其他碉楼迥异,落日余晖下别有一番味道







侨乡开平发现之旅(12): 自画像,于瑞石楼内<br><br><br><br><br><hr><br><br><br>附:部分建筑元素和建筑风格扫盲,共同学习:<br><br><div align=left class=content><span class=name>骑楼</span>: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在两广、福建、海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br><br><span class=name>拱券</span>:简称拱,或券,又称券洞、法圈、法券。它除了竖向荷重时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还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其外形为圆弧状,由于各种建筑类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变化。半圆形的拱券为古罗马建筑的重要特征,尖形拱券则为哥特式建筑的明显樗,而伊斯兰建筑的拱券则有尖形、马蹄形、弓形、三叶形、复叶形和钟乳形等多种。<br><br><span class=name>柱廊</span>:有顶盖,有廊台、有支柱或兼有一侧围护墙体的供人通行的建筑物,如长廊、回廊等。<br><br><span class=name>挑廊</span>:挑出房屋墙体外,有顶盖、有围护物(如栏杆)、无支柱的通道。<br><br><span class=name>通廊</span>:联接建筑物间,有顶盖、有廊台,具备一定形式的通道。在地面上的称底层通廊或长廊、迥廊;高出地面的,二层以上的则称架空通廊。<br><br><span class=name>古希腊的建筑风格</span><br>&nbsp;&nbsp;&nbsp;&nbsp;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span class=care>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span>。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br>&nbsp;&nbsp;&nbsp;&nbsp;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最突出的是柱式。<span class=care>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span>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从外在形体看,三种柱式各有特点,<span class=care>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span>从比例与规范来看,与这些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犀,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正因为这三种柱式如此美妙绝伦而意义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腊建筑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可以归结为三种古典柱式,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br>&nbsp;&nbsp;&nbsp;&nbsp;在古希腊的建筑中,不仅柱式以及以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以神庙为主体的建筑群体,也常常以更为宏伟的构图,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而又崇高的风格特点。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恐怕非雅典卫城莫属了。卫城是古希腊人进行祭神活动的地方,位于雅典城西南的一个高岗上,由一系列神庙构成。卫城入口是一座巨大的山门,山门向外突出两翼,犹如伸开双臂迎接四面八方前来朝拜“神”的人们。左翼城堡之上座落着胜利神庙,在构图上均衡了山门两侧不对称的构图,山门因地制宜,内外划分为两段,外段为多立克式,内段为爱奥尼克式,其体量和造型处理都恰到好处,既雄伟壮观又避免了体量过大而影响卫城内主体建筑的效果。在卫城内部,沿着祭神流线,布置了守护神雅典娜像、主体建筑帕提农神庙和以女像柱廊闻名的伊瑞克先神庙。卫城的整体布局考虑了祭典序列和人们对建筑空间及型体的艺术感受特点,建筑因山就势,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为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本身则考虑到了单体相互之间在柱式、大小、体量等方面的对比和变化,加上巧妙地利用了不规则不对称的地形,使得每一景物都各有其一定角度的最佳透视效果,当人身处其中,从四度空间的角度(即运动的角度)来审视整个建筑群时,一种和谐、完美的观感就会油然而生,此时,崇高,就不仅仅是这座建筑群本身固有的艺术意境了,而是成为了接受者、审美主体的一种鲜明、强烈的艺术感受。这座建筑群永恒的魅力,也就通过一代又一代审美者的艺术感受流传下来,成为了一种审美的范本,一种于和谐中见完美,于完美中显崇高,于崇高中见永恒的“高不可及的范本”。这正是古希腊艺术最杰出的品格和最伟大的价值之所在。<br><br><span class=name>古罗马的建筑风格</span><br>&nbsp;&nbsp;&nbsp;&nbsp;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不仅是从时间先后来说的,而且是从建筑艺术的根本风格来说的。这种根本风格的内容就是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不过,这种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在古罗马建筑中又有了新的含义,正是这种新的含义,推动了古罗马建筑艺术在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础上的大踏步地前进。<span class=care>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崇拜“神”来体现的话,那么,古罗马人对人的崇拜,则更倾向于对世俗的、现实的人的崇拜的直接表现,所表现的人的意识,也已从群体转向个体,“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上的享受”。</span>正是在这样一种意识的左右下,古罗马的建筑不仅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了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而且也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的和谐、完美、崇高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br>&nbsp;&nbsp;&nbsp;&nbsp;古罗马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曾经指出,建筑的基本原则应当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这可以说是对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在这些特点中,显然仍有着古希腊建筑的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内容,但是“合宜以及经济”的杠杆,又显然将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神”意,转变为了世俗的人意。这一点,可以直接地从建筑类型、建筑外观的设计方面看出古希腊最杰出的建筑艺术都与神有关,而神庙的辉煌更集中反映了这一特点。古罗马的建筑最辉煌、最有艺术价值的则是为经济服务或为人的生活(物质、精神)服务的建筑,如广场、道路、桥梁、高架输水道、隧道、剧场、竞技场、浴场、住宅和别墅等等。这些建筑几乎全是直接为人的物质生活或精神享受服务的。在艺术风格方面,它们也追求和谐,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已不是一种“神圣”的和谐、完美、崇高了,而是现实人生的一种“合宜”,是经济繁荣,和平安定,和追求现实刺激的“崇高”,有的“崇高”还直接与某种“悲剧”情绪相联系,如著名的古罗马斗兽场,它那完美、和谐、崇高的造型,因与其功能性的悲剧意味相联系着,是沐浴着奴隶血泪的一种崇高,所以,使这种崇高、完美,更具有了世俗性,它能让人赞叹、使人振奋,但难以产生像希腊神庙的那种“神圣”感。这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风格中的和谐、完美、崇高与古希腊建筑风格的最大区别。至于另一些世俗的建筑,如卡拉卡拉浴场,它那和谐、完美而又雄伟的风格,也主要来自于世俗的情感,而不是来自理想主义的神圣意识。<br>&nbsp;&nbsp;&nbsp;&nbsp;在具体建筑的造型风格方面,古罗马的建筑也是既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风格,又革新、发展了它。如古罗马大斗兽场的外部立面,特别是高4层的外部立面,就是古希腊柱式构图的复写,它的底层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层是爱奥尼克柱式,第三层则是科林斯柱式,在顶层则围绕着壁柱。但是,<span class=care>古希腊的这种柱式,在古罗马的这座杰作中已不再像在古希腊建筑中那样起结构作用了,它已蜕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装饰,真正起结构作用的部件是隐藏于墙壁之中的结构体</span>。同时,在屋顶造型方面,古罗马人更是极大地革新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方式,将古希腊习用的梁柱结构,代之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拱券支撑方法,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span class=care>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span>。这种拱券结构因经济、实用,且审美效果也很好,故不仅应用于神庙、宫殿等特殊建筑,而且扩展到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如道路、桥梁、输水道、港口、剧场、住宅、仓库和下水道等。从而使许多雄伟建筑在表现和谐、完美、崇高的同时,具有了一种明显的“圆”味。但同时,古罗马的建筑又在造型方面有意识地借鉴和继承了古希腊建筑造型的一般特点,特别是柱廊的使用,常常鲜明地表现出古罗马建筑与古希腊建筑的承继关系。例如古罗马的潘泰翁神庙(又称万神庙),它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带穹顶的巨大的混凝土圆桶,这种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而在它的大门入口处,又靠着一个典型的古希腊的柱廊,柱廊由八根科林斯柱式组成,它的上面则是一处三角形的山尖。整个建筑活脱脱地显示着古罗马建筑继承与创新的形象。<br><br><span class=name>拜占庭建筑的风格</span><br>&nbsp;&nbsp;&nbsp;&nbsp;“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2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br>&nbsp;&nbsp;&nbsp;&nbsp;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br>&nbsp;&nbsp;&nbsp;&nbsp;拜占庭建筑的特点,<span class=care>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span>。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span class=care>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span>。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span class=care>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span><br><br><span class=name>哥特式建筑的风格</span><br>&nbsp;&nbsp;&nbsp;&nbsp;公元5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了被史学家们称为“中世纪”的时期。此时的欧洲,意识文化与文学艺术一蹶不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灿烂景观,已成为了一个悠远的梦,消失于漫漫的长夜中,唯有宗教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一枝独秀,不仅成为中世纪精神的象征,也成为了中世纪权力的象征。可是就在这块文化的沙漠里,却奇迹般地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建筑文化――哥特式建筑文化,它那奇异、独特的形象,有如冲破天罗地网的雄鹰,不仅展示了中世纪物质文化的成就,而且生机焕发地表露了中世纪精神文化的特征,将欧洲的建筑艺术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如果说整个中世纪的文学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的话,那么,唯有建筑这只雄鹰直搏云天,高傲地飞翔,将艺术的辉煌撒播于欧洲的四面八方。从一定意义上讲,哥特式建筑不仅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而且也是中世纪唯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br>&nbsp;&nbsp;&nbsp;&nbsp;然而,这一伟大的艺术,却不仅诞生于并不伟大的时代,而且也得到了一个并不伟大的称号:哥特建筑。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给中世纪建筑的。<br>&nbsp;&nbsp;&nbsp;&nbsp;<span class=care>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span>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br>&nbsp;&nbsp;&nbsp;&nbsp;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span class=care>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span>,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其次,从内部空间的特点,也可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span class=care>在哥特式教堂中,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span>。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仍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束状的柱子涌向天顶,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向天空;有时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树干,叶饰交织,光线就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启示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又无疑得益于尖券、尖拱及空间结构等技术。<br><br><span class=name>巴洛克建筑的风格</span><br>&nbsp;&nbsp;&nbsp;&nbsp;巴洛克,是产生于文艺复兴高潮过后的一种文化艺术风格。它的外文为Bar-oque,意为畸形的珍珠,其艺术特点就是怪诞、扭曲、不规整。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巴洛克文化艺术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历史沿革来说,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对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一种反拨;而从艺术发展来看,它的出现,又是对包括文艺复兴在内的欧洲传统建筑风格的一次大革命,冲破并打碎了古典建筑业已建立起来的种种规则,对严格、理性、秩序、对称、均衡等建筑风格与原则来了一次大反叛,开创了一代建筑新风。因此,从欧洲建筑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继哥特式建筑之后,欧洲建筑风格的又一次飞跃,尽管在这种风格中,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迎合贵族阶级享乐、奢华、炫耀财富心态的世俗化倾向,但是,它的艺术创造的勇气及其对后世(如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却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从另一角度来看,也许正是这种实用的“媚俗”倾向,使它得以摆脱神圣理性的制约,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新的天地,开创新的业绩,形成了自己不同于以前所有时代建筑风格的另一种特色。<br>&nbsp;&nbsp;&nbsp;&nbsp;<span class=care>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基调是富丽堂皇而又新奇欢畅,具有强烈的世俗享乐的味道。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炫耀财富。</span>它常常大量用贵重的材料、精细的加工、刻意的装饰,以显示其富有与高贵。因此,巴洛克建筑总是富丽堂皇、珠光宝气,装饰琳琅满目,色彩艳丽夺目。<span class=care>第二,不囿于结构逻辑,常常采用一些非理性组合手法,从而产生反常与惊奇的特殊效果。第三,充满欢乐的气氛。</span>这一点,它承续了文艺复兴的传统,文艺复兴对外部世界的发现,特别是对人的发现,彻底地突破了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的樊篱,恢复了人作为感性生命与理性精神相结合存在物的现实尊严,提倡世俗化,反对神化,提倡人权,反对神权的结果是人性的解放,这种人性的光芒照耀着艺术,给文艺复兴的艺术印上了欢快的色彩。如在绘画领域所出现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将一种端丽、高贵、愉快尽显示承画面。巴洛克建筑正是在人性的光芒下建造的,因此,常充满了欢乐的气氛。不过,这种欢乐与文艺复兴那“单纯的伟大”与“高贵的静穆”不同,完全走上了享乐至上的歧途,所以,巴洛克建筑的欢乐气氛虽常常使人激动,让人欢悦,但却难显“伟大”与崇高。<span class=care>第四,标新立异,追求新奇。</span>这是巴洛克建筑风格最显著的特征。它突破了传统建筑的构图法则和一般形式,抛弃了绝对对称与均衡,以及圆形、方形等静态平面形式,采用以椭圆形为基础的S形,波浪形的平面和立面,使建筑形象产生动态感;又或者把建筑和雕刻二者混合,以求新奇感;又或者用高低错落及形式构件之间的某种不协调,引起刺激感。著名的巴洛克大师波洛米尼设计的圣卡罗教堂是全面体现巴洛克建筑风格特征的代表作。这座教堂彻底摈弃了文艺复兴及其以前建筑贯用的界线严格的几何构图,室内外几乎没有直角,线条全为曲线,线脚繁多,装饰图案复杂,并使用了大量的雕刻和壁画,五彩缤纷,富丽堂皇。与内部空间的诡谲相对应,教堂外立面也极尽曲折变换,宛如起伏的波浪。在仅有上下两层高的立面上装饰了大量的动植物雕刻、栏杆、假窗和奇形怪状的图案。在拐角立面上装饰有水池、凹龛和人物雕像,拐角处的屋顶是一座高高的方形塔楼,塔楼的每个边角也都有凹凸变化,整个造型的确如被扭曲了的珍珠。 由于巴洛克建筑风格具有欢乐的气氛,新奇、堂皇、荣耀,是享乐主义最适应的形式,因此,它也就<span class=care>被广泛地运用于那些专供享受观赏的建筑,如广场、街心花园、喷泉、水池等等</span>。意大利罗马的特列维喷泉就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它所在的广场是不规则形的,喷泉偏于其一侧,中间是一个凯旋门形的墙,两边建有房屋,立面上满是雕刻和其它饰物,它们与喷泉、岩石混成一体,于自然生动中透出新奇与富丽。<br><br><span class=name>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艺术</span><br>&nbsp;&nbsp;&nbsp;&nbsp;洛可可风格出现于18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后期,流行于法、德、奥地利等国,如法国凡尔赛宫。对于建筑艺术来说,<span class=care>洛可可主要是一种室内装饰风格</span>。它是在反对法国古典主义艺术的逻辑性、易明性、理性的前提下出现的柔媚、细腻和纤巧的建筑风格。它的<span class=care>主要特点是一切围绕柔媚顺和来构图,特别喜爱使用曲线和圆形,尽可能避免方角</span>,如房间或院落里不要方的墙角,除了圆的、椭圆的、长圆的外,多边形的也要修成大圆角,并常常在各种转角处用装饰线脚软化方角,用多变的并常常被装饰雕刻打断的曲线代替僵硬的水平线。<span class=care>在装饰题材上,常常喜用各种草叶及蚌壳、蔷薇和棕榈</span>。这些题材不但用在墙面和天花板上,也用在撑架、壁炉架、镜框、门窗框、家具腿和其它建筑部件上,并且极尽模仿植物的自然状态。<span class=care>在装饰材料上,洛可可风格的建筑常以质感温软的木材取代过去常常使用的大理石</span>,墙面上不再出现古典程式,而代之以线脚繁复的镶板和数量特多的玻璃镜面。<span class=care>在色彩上,为了构成柔媚顺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喜用娇嫩的色彩,如白色、金色、粉红色、嫩绿色、淡黄色,尽量避免强烈的对比</span>。线脚多用金色,天花板常涂上天蓝色,还常常画上飘浮的白云。此外还喜欢张挂绸缎的幔帐和晶体玻璃吊灯,陈设瓷器古玩,力图从装饰到小品、到室内物件的设置,显出豪华的高雅之趣。然而,它的格调却因装饰手法的过于刻意,往往是脂粉之气过浓,高洁之意不足;堆砌、柔媚有余,自然韵雅不足。所以,洛可可风格历来被认为是格调不高,侈糜颓废的建筑风格。但是,由于洛可可风格注重功能,注重人的切身需要的一面,比起古典主义建筑来人性以及人情味更浓,所构成的建筑室内空间气氛更亲切宜人,所以,洛可可风格一俟产生,便很快风靡欧洲,到了德国,则更变成了超级洛可可,柏林夏洛登堡的“金廊”和波茨坦新宫的阿波罗大厅可以说是其登峰造极的代表作品。不仅如此,由于洛可可创造了更多新颖别致、精细工巧的片断,创造了许多生动活泼的手法,特别是一些洛可可风格的客厅和卧室,非常亲切温雅,比起古典主义和巴洛克建筑来更宜于日常生活的需要,所以绵延、影响至今。</div>
自画像,于瑞石楼内








附:部分建筑元素和建筑风格扫盲,共同学习:

骑楼: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在两广、福建、海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拱券:简称拱,或券,又称券洞、法圈、法券。它除了竖向荷重时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还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其外形为圆弧状,由于各种建筑类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变化。半圆形的拱券为古罗马建筑的重要特征,尖形拱券则为哥特式建筑的明显樗,而伊斯兰建筑的拱券则有尖形、马蹄形、弓形、三叶形、复叶形和钟乳形等多种。

柱廊:有顶盖,有廊台、有支柱或兼有一侧围护墙体的供人通行的建筑物,如长廊、回廊等。

挑廊:挑出房屋墙体外,有顶盖、有围护物(如栏杆)、无支柱的通道。

通廊:联接建筑物间,有顶盖、有廊台,具备一定形式的通道。在地面上的称底层通廊或长廊、迥廊;高出地面的,二层以上的则称架空通廊。

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
    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最突出的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从外在形体看,三种柱式各有特点,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从比例与规范来看,与这些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犀,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正因为这三种柱式如此美妙绝伦而意义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腊建筑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可以归结为三种古典柱式,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
    在古希腊的建筑中,不仅柱式以及以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以神庙为主体的建筑群体,也常常以更为宏伟的构图,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而又崇高的风格特点。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恐怕非雅典卫城莫属了。卫城是古希腊人进行祭神活动的地方,位于雅典城西南的一个高岗上,由一系列神庙构成。卫城入口是一座巨大的山门,山门向外突出两翼,犹如伸开双臂迎接四面八方前来朝拜“神”的人们。左翼城堡之上座落着胜利神庙,在构图上均衡了山门两侧不对称的构图,山门因地制宜,内外划分为两段,外段为多立克式,内段为爱奥尼克式,其体量和造型处理都恰到好处,既雄伟壮观又避免了体量过大而影响卫城内主体建筑的效果。在卫城内部,沿着祭神流线,布置了守护神雅典娜像、主体建筑帕提农神庙和以女像柱廊闻名的伊瑞克先神庙。卫城的整体布局考虑了祭典序列和人们对建筑空间及型体的艺术感受特点,建筑因山就势,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为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本身则考虑到了单体相互之间在柱式、大小、体量等方面的对比和变化,加上巧妙地利用了不规则不对称的地形,使得每一景物都各有其一定角度的最佳透视效果,当人身处其中,从四度空间的角度(即运动的角度)来审视整个建筑群时,一种和谐、完美的观感就会油然而生,此时,崇高,就不仅仅是这座建筑群本身固有的艺术意境了,而是成为了接受者、审美主体的一种鲜明、强烈的艺术感受。这座建筑群永恒的魅力,也就通过一代又一代审美者的艺术感受流传下来,成为了一种审美的范本,一种于和谐中见完美,于完美中显崇高,于崇高中见永恒的“高不可及的范本”。这正是古希腊艺术最杰出的品格和最伟大的价值之所在。

古罗马的建筑风格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不仅是从时间先后来说的,而且是从建筑艺术的根本风格来说的。这种根本风格的内容就是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不过,这种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在古罗马建筑中又有了新的含义,正是这种新的含义,推动了古罗马建筑艺术在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础上的大踏步地前进。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崇拜“神”来体现的话,那么,古罗马人对人的崇拜,则更倾向于对世俗的、现实的人的崇拜的直接表现,所表现的人的意识,也已从群体转向个体,“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上的享受”。正是在这样一种意识的左右下,古罗马的建筑不仅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了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而且也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的和谐、完美、崇高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
    古罗马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曾经指出,建筑的基本原则应当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这可以说是对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在这些特点中,显然仍有着古希腊建筑的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内容,但是“合宜以及经济”的杠杆,又显然将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神”意,转变为了世俗的人意。这一点,可以直接地从建筑类型、建筑外观的设计方面看出古希腊最杰出的建筑艺术都与神有关,而神庙的辉煌更集中反映了这一特点。古罗马的建筑最辉煌、最有艺术价值的则是为经济服务或为人的生活(物质、精神)服务的建筑,如广场、道路、桥梁、高架输水道、隧道、剧场、竞技场、浴场、住宅和别墅等等。这些建筑几乎全是直接为人的物质生活或精神享受服务的。在艺术风格方面,它们也追求和谐,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已不是一种“神圣”的和谐、完美、崇高了,而是现实人生的一种“合宜”,是经济繁荣,和平安定,和追求现实刺激的“崇高”,有的“崇高”还直接与某种“悲剧”情绪相联系,如著名的古罗马斗兽场,它那完美、和谐、崇高的造型,因与其功能性的悲剧意味相联系着,是沐浴着奴隶血泪的一种崇高,所以,使这种崇高、完美,更具有了世俗性,它能让人赞叹、使人振奋,但难以产生像希腊神庙的那种“神圣”感。这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风格中的和谐、完美、崇高与古希腊建筑风格的最大区别。至于另一些世俗的建筑,如卡拉卡拉浴场,它那和谐、完美而又雄伟的风格,也主要来自于世俗的情感,而不是来自理想主义的神圣意识。
    在具体建筑的造型风格方面,古罗马的建筑也是既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风格,又革新、发展了它。如古罗马大斗兽场的外部立面,特别是高4层的外部立面,就是古希腊柱式构图的复写,它的底层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层是爱奥尼克柱式,第三层则是科林斯柱式,在顶层则围绕着壁柱。但是,古希腊的这种柱式,在古罗马的这座杰作中已不再像在古希腊建筑中那样起结构作用了,它已蜕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装饰,真正起结构作用的部件是隐藏于墙壁之中的结构体。同时,在屋顶造型方面,古罗马人更是极大地革新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方式,将古希腊习用的梁柱结构,代之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拱券支撑方法,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这种拱券结构因经济、实用,且审美效果也很好,故不仅应用于神庙、宫殿等特殊建筑,而且扩展到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如道路、桥梁、输水道、港口、剧场、住宅、仓库和下水道等。从而使许多雄伟建筑在表现和谐、完美、崇高的同时,具有了一种明显的“圆”味。但同时,古罗马的建筑又在造型方面有意识地借鉴和继承了古希腊建筑造型的一般特点,特别是柱廊的使用,常常鲜明地表现出古罗马建筑与古希腊建筑的承继关系。例如古罗马的潘泰翁神庙(又称万神庙),它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带穹顶的巨大的混凝土圆桶,这种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而在它的大门入口处,又靠着一个典型的古希腊的柱廊,柱廊由八根科林斯柱式组成,它的上面则是一处三角形的山尖。整个建筑活脱脱地显示着古罗马建筑继承与创新的形象。

拜占庭建筑的风格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2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公元5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了被史学家们称为“中世纪”的时期。此时的欧洲,意识文化与文学艺术一蹶不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灿烂景观,已成为了一个悠远的梦,消失于漫漫的长夜中,唯有宗教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一枝独秀,不仅成为中世纪精神的象征,也成为了中世纪权力的象征。可是就在这块文化的沙漠里,却奇迹般地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建筑文化――哥特式建筑文化,它那奇异、独特的形象,有如冲破天罗地网的雄鹰,不仅展示了中世纪物质文化的成就,而且生机焕发地表露了中世纪精神文化的特征,将欧洲的建筑艺术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如果说整个中世纪的文学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的话,那么,唯有建筑这只雄鹰直搏云天,高傲地飞翔,将艺术的辉煌撒播于欧洲的四面八方。从一定意义上讲,哥特式建筑不仅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而且也是中世纪唯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
    然而,这一伟大的艺术,却不仅诞生于并不伟大的时代,而且也得到了一个并不伟大的称号:哥特建筑。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给中世纪建筑的。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其次,从内部空间的特点,也可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在哥特式教堂中,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仍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束状的柱子涌向天顶,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向天空;有时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树干,叶饰交织,光线就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启示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又无疑得益于尖券、尖拱及空间结构等技术。

巴洛克建筑的风格
    巴洛克,是产生于文艺复兴高潮过后的一种文化艺术风格。它的外文为Bar-oque,意为畸形的珍珠,其艺术特点就是怪诞、扭曲、不规整。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巴洛克文化艺术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历史沿革来说,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对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一种反拨;而从艺术发展来看,它的出现,又是对包括文艺复兴在内的欧洲传统建筑风格的一次大革命,冲破并打碎了古典建筑业已建立起来的种种规则,对严格、理性、秩序、对称、均衡等建筑风格与原则来了一次大反叛,开创了一代建筑新风。因此,从欧洲建筑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继哥特式建筑之后,欧洲建筑风格的又一次飞跃,尽管在这种风格中,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迎合贵族阶级享乐、奢华、炫耀财富心态的世俗化倾向,但是,它的艺术创造的勇气及其对后世(如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却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从另一角度来看,也许正是这种实用的“媚俗”倾向,使它得以摆脱神圣理性的制约,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新的天地,开创新的业绩,形成了自己不同于以前所有时代建筑风格的另一种特色。
    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基调是富丽堂皇而又新奇欢畅,具有强烈的世俗享乐的味道。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炫耀财富。它常常大量用贵重的材料、精细的加工、刻意的装饰,以显示其富有与高贵。因此,巴洛克建筑总是富丽堂皇、珠光宝气,装饰琳琅满目,色彩艳丽夺目。第二,不囿于结构逻辑,常常采用一些非理性组合手法,从而产生反常与惊奇的特殊效果。第三,充满欢乐的气氛。这一点,它承续了文艺复兴的传统,文艺复兴对外部世界的发现,特别是对人的发现,彻底地突破了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的樊篱,恢复了人作为感性生命与理性精神相结合存在物的现实尊严,提倡世俗化,反对神化,提倡人权,反对神权的结果是人性的解放,这种人性的光芒照耀着艺术,给文艺复兴的艺术印上了欢快的色彩。如在绘画领域所出现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将一种端丽、高贵、愉快尽显示承画面。巴洛克建筑正是在人性的光芒下建造的,因此,常充满了欢乐的气氛。不过,这种欢乐与文艺复兴那“单纯的伟大”与“高贵的静穆”不同,完全走上了享乐至上的歧途,所以,巴洛克建筑的欢乐气氛虽常常使人激动,让人欢悦,但却难显“伟大”与崇高。第四,标新立异,追求新奇。这是巴洛克建筑风格最显著的特征。它突破了传统建筑的构图法则和一般形式,抛弃了绝对对称与均衡,以及圆形、方形等静态平面形式,采用以椭圆形为基础的S形,波浪形的平面和立面,使建筑形象产生动态感;又或者把建筑和雕刻二者混合,以求新奇感;又或者用高低错落及形式构件之间的某种不协调,引起刺激感。著名的巴洛克大师波洛米尼设计的圣卡罗教堂是全面体现巴洛克建筑风格特征的代表作。这座教堂彻底摈弃了文艺复兴及其以前建筑贯用的界线严格的几何构图,室内外几乎没有直角,线条全为曲线,线脚繁多,装饰图案复杂,并使用了大量的雕刻和壁画,五彩缤纷,富丽堂皇。与内部空间的诡谲相对应,教堂外立面也极尽曲折变换,宛如起伏的波浪。在仅有上下两层高的立面上装饰了大量的动植物雕刻、栏杆、假窗和奇形怪状的图案。在拐角立面上装饰有水池、凹龛和人物雕像,拐角处的屋顶是一座高高的方形塔楼,塔楼的每个边角也都有凹凸变化,整个造型的确如被扭曲了的珍珠。 由于巴洛克建筑风格具有欢乐的气氛,新奇、堂皇、荣耀,是享乐主义最适应的形式,因此,它也就被广泛地运用于那些专供享受观赏的建筑,如广场、街心花园、喷泉、水池等等。意大利罗马的特列维喷泉就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它所在的广场是不规则形的,喷泉偏于其一侧,中间是一个凯旋门形的墙,两边建有房屋,立面上满是雕刻和其它饰物,它们与喷泉、岩石混成一体,于自然生动中透出新奇与富丽。

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艺术
    洛可可风格出现于18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后期,流行于法、德、奥地利等国,如法国凡尔赛宫。对于建筑艺术来说,洛可可主要是一种室内装饰风格。它是在反对法国古典主义艺术的逻辑性、易明性、理性的前提下出现的柔媚、细腻和纤巧的建筑风格。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切围绕柔媚顺和来构图,特别喜爱使用曲线和圆形,尽可能避免方角,如房间或院落里不要方的墙角,除了圆的、椭圆的、长圆的外,多边形的也要修成大圆角,并常常在各种转角处用装饰线脚软化方角,用多变的并常常被装饰雕刻打断的曲线代替僵硬的水平线。在装饰题材上,常常喜用各种草叶及蚌壳、蔷薇和棕榈。这些题材不但用在墙面和天花板上,也用在撑架、壁炉架、镜框、门窗框、家具腿和其它建筑部件上,并且极尽模仿植物的自然状态。在装饰材料上,洛可可风格的建筑常以质感温软的木材取代过去常常使用的大理石,墙面上不再出现古典程式,而代之以线脚繁复的镶板和数量特多的玻璃镜面。在色彩上,为了构成柔媚顺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喜用娇嫩的色彩,如白色、金色、粉红色、嫩绿色、淡黄色,尽量避免强烈的对比。线脚多用金色,天花板常涂上天蓝色,还常常画上飘浮的白云。此外还喜欢张挂绸缎的幔帐和晶体玻璃吊灯,陈设瓷器古玩,力图从装饰到小品、到室内物件的设置,显出豪华的高雅之趣。然而,它的格调却因装饰手法的过于刻意,往往是脂粉之气过浓,高洁之意不足;堆砌、柔媚有余,自然韵雅不足。所以,洛可可风格历来被认为是格调不高,侈糜颓废的建筑风格。但是,由于洛可可风格注重功能,注重人的切身需要的一面,比起古典主义建筑来人性以及人情味更浓,所构成的建筑室内空间气氛更亲切宜人,所以,洛可可风格一俟产生,便很快风靡欧洲,到了德国,则更变成了超级洛可可,柏林夏洛登堡的“金廊”和波茨坦新宫的阿波罗大厅可以说是其登峰造极的代表作品。不仅如此,由于洛可可创造了更多新颖别致、精细工巧的片断,创造了许多生动活泼的手法,特别是一些洛可可风格的客厅和卧室,非常亲切温雅,比起古典主义和巴洛克建筑来更宜于日常生活的需要,所以绵延、影响至今。





(微信中因网页重排导致图片或链接异常,请长按二维码并选择识别)




Related Photograph & Travel Notes

2009 重庆
[2009.10]
冬皖暖阳
[2006.12.2~3]
原乡
[2005.2.12~13]
单车+自驾+徒步+行摄+岁月+人像+薇薇 浏览(3423) | Copyright © bykeer 2003-2024

评论与留言(侨乡开平发现之旅)

[快速留言]  

[沙发] 发表人:水手[RE]
来自: 重庆(222.183.92.147)
发表时间:2007-2-7 21:19:06
[Homepage][Email]
终于整了个沙发,哦,是席梦思噻
bykeer:[RE]
哈哈,bykeer的沙发哪有这么金贵

[2楼] 发表人:凉白开[RE]
来自: 江苏(159.226.101.147)
发表时间:2007-2-8 10:57:41
[Homepage][Email]
古希腊建筑风格中有段乱码,中午休息时再来学习,看by同学的叶子胜过自己去游,赏心悦目且长见识。春节回来看你的游记和照片。
bykeer:[RE]
哈哈,昨晚还顺带研究了一下中式建筑特征,学到不少东东。抄几条:

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
歇山顶:外形是庑殿顶的下半部和悬山顶的上部的组合,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共九脊组成,故亦称九脊殿。
悬山顶:两坡出水,五脊二坡。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只用于民间建筑。
硬山顶:双坡屋顶形式之一,房屋的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
攒尖顶:圆锥形屋顶,依其平面有圆形、三角、四角、八角;也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多见于亭阁式建筑。
鸱吻(音吃吻):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初作鸱尾(一说蚩尾),之形,象征辟除火灾。后来式样改变,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因名鸱吻,又称“龙吻”。鸱吻的背上插一剑,有两个目的:一是防鸱吻逃跑,取其永远喷水镇火的意思;另一说是妖魔鬼怪最怕许逊的扇形剑,取避邪的用意。
雀替:指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用在柱间的落挂下,但是为纯装饰性构件。
岔脊饰兽:它们排列有着严格规定,按照建筑等级高低而数量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其它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重脊的顶端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鸱吻、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ānní)、狎鱼、獬豸、斗牛、行什。

[3楼] 发表人:少校[RE]
来自: 江苏(61.191.82.125)
发表时间:2007-2-11 23:11:44
[Homepage][Email]
很棒的相片,侨乡,浓浓的就给了我一种异域风情。
春节准备骑车到皖北古城寿县,游记名都想好了,作为皖省的三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那里有淝水之战的古场,保存完好的古城墙,草木皆兵的出自那里曾经的惨烈沙场。除了这些还有我夫人的所有亲戚。她妈妈的家。哈哈。
bykeer:[RE]
原来是回娘家啊,哈哈。少校现在文字了得,出口成章 :)

[4楼] 发表人:桑塔纳[RE]
来自: 江苏(218.79.136.142)
发表时间:2007-2-21 15:22:06
[Homepage][Email]
中西合壁,老别看看我的照片若干,发现一下。呵呵
http://bbs.sunhomo.com/showthread.php?t=75074
bykeer:[RE]
特地注册了个马甲看帖,赞一把。桑兄怎么没开桑塔纳?
偶也刚从昆明、大理那边回来,今天才到家……

[5楼] 发表人:桑他纳[RE]
来自: 江苏(218.79.140.61)
发表时间:2007-3-1 12:43:26
[Homepage][Email]
你以为穿了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呵呵
一直也渴望能云游四方,可惜总是体弱多病,几次去高原地区,多是提着盐水瓶下来的。
没想买桑塔纳,有机会骑自行车就OK
你是我的HERO,呵呵
bykeer:[RE]
HAHA,惭愧惭愧
听过这首歌没有: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n call him a man?

[6楼] 发表人:Lynn[RE]
来自: 上海(61.171.155.44)
发表时间:2007-3-2 11:37:11
[Homepage][Email]
自画像那张要是再多一个人就美了
bykeer:[RE]
呵呵,在加拿大村倒是拍过两个人的照片,和看护村庄的大伯一起,有点意思,没有放上来

[7楼] 发表人:[RE]
来自: 四川(121.12.24.169)
发表时间:2007-3-4 22:56:46
[Homepage][Email]
看了这些照片,对我简直是诱惑,打算下周就和同事一起去玩玩.
我觉得你可以贴到开平网上了
bykeer:[RE]
呵呵,两天里行色匆匆,拍风景还是要等季节,等天气,等时机……

[8楼] 发表人:alice[RE]
来自: 香港(61.92.30.35)
发表时间:2007-4-6 20:36:35
[Homepage][Email]
三月份的中?旅咣??有偶的也是介铰檫平呃些蛟?,你拍的相片比塍丈的?美呢!看完中?旅咣,才知脎藏在呃些蛟?後一?又一?中?人滕囔?井的故事!
bykeer:[RE]
谢谢喜欢,有机会多交流~广东福建都是侨乡,街巷后面的故事多呢~

[9楼] 发表人:鸟一样自由[RE]
来自: 广东(116.28.17.36)
发表时间:2008-6-13 15:11:57
[Homepage][Email]
受益匪浅,谢谢!
bykeer:[RE]
广东有很多很好玩的地方:)

[10楼] 发表人:寒江雪[RE]
来自: 广东(218.18.174.146)
发表时间:2008-7-24 9:57:42
[Homepage][Email]
开平是我家乡,你拍得很不错.

[11楼] 发表人:PPpandora[RE]
来自: 天津(218.69.12.174)
发表时间:2011-03-30 12:25:16
[Homepage][Email]
一直想去这个地方看看碉楼,就是对碉楼很感兴趣

姓名
来自
悄悄话
  

X
++ 直接点解选择头像 ++


平凡

野蛮

愤怒

朴实

公子

英俊

海龟

率性

潇洒

沮丧

头大

羞涩

喜欢

善良

顽皮

娴静

匿名

乖乖

平凡

眨眼

小胖

朴实

低调

朴素

天真

蛊惑

海龟